在現代瑜珈練習中,Asana(體位法)往往是人們最先接觸、也最為關注的部分。我們投入大量時間學習身體的正確順位、追求特定體式的「完美」展現,課堂上也充滿了各種體式的練習。然而,翻開瑜珈的重要經典《瑜珈經》,會發現作者帕坦伽利(Patanjali)僅用了極少的篇幅來定義 Asana,僅將其描述為「穩定而舒適的坐姿」(sthira sukham asanam)。
事實上體位法遠遠不止是外在的身體形狀,只要帶著覺察練習,就能夠引導我們開啟與自身內在的連結,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與你分享「Asana(體位法)」的奧義
啟程:瑜珈本是一場從身體出發的內在旅程
目錄
古老的智慧經典《薄伽梵歌》提到:「瑜珈是自我的旅程,透過自我,抵達自我。」(Yoga is the journey of the self, through the self, to the self.)那麼,這趟探索自我的旅程該如何啟程呢?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現實世界中,身體(Annamaya Kosha)層是最直接、最具體、也最容易被我們觀察和感知的媒介。因此,體位法練習自然成為了這趟內在探索的起點。
第一步:感官從外向內轉——學習內在導航

體位法練習的初期,我們很自然地會依賴外在的參照物來調整身體,我們會看房間的線條是否平行、瑜珈墊的邊緣在哪裡、老師的口令指示、甚至鏡子中自己的影像。這時,我們的感官主要是向外探索和確認的。但隨著練習的深入,我們會開始慢慢將感官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空間。
- 凝視點 (Drishti): 練習中被引導的凝視點,不僅僅是讓眼睛有個地方看,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,將渙散的能量收攝,導向體式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方向。
- 喉式呼吸 (Ujjayi): 這種像是發出海浪聲響的呼吸法,能夠幫助我們專注在自身,感受氣息的流入流出,更關注在練習當下。
第二步:辨認身體的語言——超越「疼痛」標籤
在練習初期時,當身體傳來比較強烈的訊號時,我們可能會很籠統地將其標籤為「疼痛」或「不舒服」。這是一種非常粗略的理解。但透過持續、專注、不帶評判的體位法練習,我們開始學習辨識身體更細微的「詞彙」和「語法」。
我們能逐漸分辨出:這是肌肉安全伸展的感覺,還是韌帶過度拉扯的警訊?我們能感受到現在的位置是安全、可以承受的界線內,還是已經接近極限。當新的、不熟悉的感覺出現時,我們不再下意識想去逃避,而是願意停下來,更仔細、更有耐心地去傾聽身體想要傳達的訊息。
第三步:心智的角色轉變——從主導者到支持者

我們的神經系統是連結心智覺察(意識)和身體感受(生理反饋)的重要橋樑。然而,一個常見的陷阱是,我們試圖用「思考」來「做」體式,用頭腦中預設的理解或期望來主導身體的行動。這種方式往往會阻礙我們接收到身體當下最真實、最直接的回饋。
在體位法的內在對話中,心智更適合扮演一個「在場的觀察者」或「解讀的翻譯官」,允許身體透過真實體驗去感受自然流動,而非用腦袋「想」著要做到哪個體式。
第四步:培養精微的覺察力——放慢腳步,深入聆聽
就像學習一門新的外語,我們需要放慢速度,才能聽清楚每個音節的發音細節一樣;要理解身體這門精密的語言,我們同樣需要放慢練習的節奏,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專注於感受。
當我們不再急於完成動作或追求外形,而是緩慢地進入一個體式,並且願意停留在其中去感受時,就能夠收集到更為豐富和細微的訊息。漸漸地,我們的覺察力會從比較「粗糙」的層面(例如:大腿後側肌肉強烈的「酸痛」),深入到更「精微」的層面:「感受到股骨頭在髖臼中進行細微旋轉的空間感」、「覺察到深層的腰大肌在某些動作中被輕柔牽引的感受」等。這也是為什麼基礎動作永遠是重要的!
第五步:超越身體,觸及心智與情緒——觀察內在的風景
當我們透過體位法練習,掌握了這套傾聽身體、與之對話的技巧後,這套技巧同樣可以用來觀察我們內在心智和情緒。舉例來說,在具有挑戰性的體式中,我們的內在可能會上演一場「內心戲」,心裡可能會出現: 「我不夠強壯」、「隔壁的人做得比我好」等聲音,隨之而來出現情緒:批判、自我懷疑、挫敗感、憤怒、沮喪。

這時,我們可以運用在身體層面學到的相同技巧:
- 放慢反應: 不立即被這些念頭和情緒捲走。
- 接收訊息: 覺察到這些想法和感受的存在。
- 辨識性質: 認識到它們是心智的慣性模式或情緒的自然波動。
- 觀察真實性: 這些想法是真的嗎?它們對我有益嗎?
- 做出選擇: 在這個有意識的內在對話空間裡,我們可以選擇不認同這些負面念頭,識別出那更深層、更穩定的真實自我(那個觀察者),並選擇如何以更具建設性、更慈悲的方式來回應當下的挑戰,而非僅僅是衝動地做出反應(例如:放棄、過度用力、或陷入自責)。
由此可知,體位法練習的深度,遠不止於身體的柔韌或力量。體位法,就像一把鑰匙一樣,讓這些在瑜珈墊上磨練出來的傾聽、覺察、辨識和回應的技巧,引導我們穿越身體的表象,深入探索心真實的自我內在核心。
下次當你踏上瑜珈墊時,邀請自己不僅僅是去「做」體式,更是去「傾聽」身體的聲音,去與內在的自我進行「對話」。或許,就在這場與自己的深度交流中,你會一次又一次地,重新發現那個完整、真實、充滿力量的自己。
Hello Yogis 秉持「友善、多元、包容」的核心價值,自 2021 年起至今,致力於打造最完整的瑜珈學習生態系與社群。無論你是瑜珈初學者或資深練習者,我們都願意陪著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。點擊下方連結,獲取你最需要的練習資源:
瑜珈初學者:http://helloyogis.info/86fncn
瑜珈進階者:http://helloyogis.info/86fnlc
想成為瑜珈老師:http://helloyogis.info/86fnn3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