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是否遇過這樣的情況:明明花了好多心思設計課程,動作編排也很流暢,但學生們總是一臉困惑?或是你說了一大堆,學生卻做出完全不同的動作?其實,問題可能出在「怎麼說」上。
作為瑜珈老師,我們的聲音就像是學生的導航系統,每一句話都在引導他們的身體和心靈。當指令清晰有力時,學生不只能安全地完成每個姿勢,更能在練習中找到專注與平靜。但如果指令模糊不清,再美好的課程設計都會大打折扣。
瑜珈老師口令教學 5 大指南
目錄
1.基礎原則:說得簡單,循序引導

忘掉那些聽起來很厲害的專業術語,用大家都懂的話來教吧!與其說「股四頭肌」,不如直接說「大腿前面的肌肉」,避免使用過度抽象的比喻和複雜的專業術語。當學生聽懂了,才能做對。
一位好老師會在課堂中隨時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動作,如果大家看起來很困惑,就馬上調整說法。在姿勢變換過程中,可以優先說明「手臂」與「雙腿」的位置變化,先告訴學生手腳要怎麼放,再接續補充其他細節才有意義。
2.系統化指令架構:呼吸+部位+方向
在運動科學中,口令通常可以分成兩種,一種是讓學生專注在自己身體的「內在導向」,如:「收緊肚子」、「拉長脊椎」,適合用在初次學習新動作時。另一種「外在導向」則是讓學生想像自己與環境的互動關係,像是「雙手推地板」、「指尖碰天花板」,當學生對動作慢慢熟悉後,這樣說會讓動作更流暢。
如果你對瑜珈教學口令還有點生澀,也可以試試看這個簡單的公式:「呼吸+部位+方向」,「吸氣,左腿抬高」、「呼氣,右腳移到雙手中間」,短短一句話,節奏清楚,學生也容易跟上你的呼吸!
3.口令搭配多重引導:具體說明 + 有趣比喻

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和理解能力不完全一樣,但結合看的示範、聽的指令、適當的手勢引導,可以讓全場大部分的同學都能抓到要點。比如你可以說「左手往門那邊伸展」,加上空間方位,或是「手臂彎起來像抱個大西瓜」,學生馬上就明白了。
如果仍然有個別同學不清楚口令,你可以搭配上肢體示範或走到他旁邊協助手調整。在不影響上課節奏的情況下,照顧到每一位同學。
4.精簡提煉口令:人稱運用技巧與留白智慧
你可以嘗試看看不同的人稱使用,是否會為課程氛圍帶來影響,有時使用第二人稱「你」進行直接對話,如「彎曲你的右膝」,比「讓我們一起」、「所有人」更加直接有力,讓學生感受到量身打造的個人指導。也有時直接稱呼全體,會讓學生感覺自己不是被針對的,更安心自在的練習!
此外,有些老師習慣帶領呼吸節奏,但實際上每個人的呼吸速率均不同,只要一開始告訴學生這段練習的呼吸節奏,之後就讓他們自己跟上,不用一直重複。口令引導也是,除了要留意自己是不是常說「那個」、「然後」這些沒意義的詞外,也記得不用一直說個不停,給學生一些安靜的時間去感受身體,去專心呼吸。這些安靜的時刻往往是最有力量的!最重要的是,你自己的呼吸、氣場要穩定,學生才會感受到這份平靜。
5.安全第一:每個人都不一樣,尊重個體的差異

口令只是幫助同學更容易找到對的發力部位、做到動作正位的工具,而非絕對的命令。在瑜珈教學口令引導的過程中,別忘了提醒大家「找到你舒服的極限就好」、「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,這很正常」。盡量傳達每個人的身體條件都不同,感覺不舒服就停下來,不用跟別人比較。尊重學生的身體感受與留意練習安全,永遠是一位專業的瑜珈引導者必須做到的事!若有需要,你可以善用瑜珈磚、瑜珈輪這些輔具,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口令引導風格,在剛開始教學時,可以先從基礎與模仿開始,回想看看自己景仰的那幾位老師,在課堂中是怎麼說話的?他們的聲調如何?指令通常怎麼下?
無論你是重視每個部位要擺放在哪裡的「精準派」、還是習慣在口令中帶到一些肌肉、骨骼名稱的「知識派」、很會善用各種比喻和想像,讓動作變得更有畫面感的「創意派」,或是喜歡結合一些人生體悟,讓練習變得更有意義和深度的「哲理派」,都很好,相信只要持續精進,一定會吸引到頻率相近的學生,成為他們心中溫暖的瑜珈引路人!
想與更多瑜珈練習者一起討論瑜珈相關話題嗎?想定期收到 Hello Yogis 最新活動資訊與精選文章嗎?歡迎訂閱 Hello Yogis 電子報與追蹤我們的IG,獲取最新消息吧!
訂閱電子報:http://helloyogis.info/5qppuu
追蹤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hello_yogis/